濕地,是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以其高效的生態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腎”。我國濕地資源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但是長期以來無節制地開發、城市的極速擴張、經濟的飛速發展,使濕地岌岌可危。據統計,20 世紀后半期,我國已有將近一半的天然濕地已經消失。 六集紀錄片《濕潤的文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從國家視角出發,對中國濕地現狀、濕地保護歷程作出全面梳理。 本片將個體人物命運作為主要敘事線索,通過濕地周邊人物的生活,勾連文化、生態、甚至是地質歷史常識,將濕地的開發置于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當中去考量,個性的敘事與宏大主題的結合,使得本片極具可看性。
從“零”回復到“零”——《濕潤的文明》總制片人王燕創作談 當2008年10月,《大漠長河》攝制組在內蒙古額濟納旗的胡楊林中開始第一個鏡頭的拍攝的時候,這個從未拍攝過自然類題材的團隊,開始了艱辛的起步……
《濕潤的文明》聲音創作感受音樂制作 黃均業 整部影片獨特的見解,唯美的畫面,一個個鮮活的人與自然的故事,每每讓我在制作中感動。所以,我想通過樸實動情的音樂來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熱愛……
關于《濕潤的文明》片頭包裝創意闡述三維制作 王志軒 水。生命之源;水。萬物開篇之根本; 透過晶瑩水滴發現我們的生命在繁衍,在孕育。 通過虛幻的表現形式她就像夢境一般,向我們娓娓道來……
沒有一部影片是簡單的——訪《濕潤的文明》總導演 樊志遠 水。生命之源;水。萬物開篇之根本; 只有找到真正生活在濕地周邊,依靠濕地為生的人,我們才能知道“濕地”對“人”到底有多重要……
感受神奇,分享大自然——訪《濕潤的文明》分集編導 王欣 我記得我們剛開始拍攝濕地的時候,攝制組第一站到的是濱海濕地,就是在北部灣,廣西防城港的金灘。我此行拍濕地的第一個日出就是在那里拍的……
一邊記錄一邊成長——訪《濕潤的文明》分集編導 崔宇寧 因為對濕地這個領域不了解,所以說實話剛參與的時候,我也摸不清楚到底要怎么做,也許意識到它有多難。然后一點點慢慢地深入進去,從策劃開始……
痛并快樂著——《濕潤的文明》攝影 趙一楠 我特別想從專業角度認真的去梳理一次。但當我端著咖啡抽著煙,玩命刺激我這麻木的腦袋,試著回憶拍攝點滴的時候,冒出來的卻都是跟攝制組的這些同事們苦中作樂的那些經歷……
《濕潤的文明》拍攝感受攝影師 段聰 我參與到濕地拍攝時已經是前期創作的后半程了,整體的創作思路在導演心中已經有比較完整的雛形。從攝像的角度而言,我只需要按照導演的要求,在拍攝具體對象時體現自己在專業方面的能力即可……
《濕潤的文明》拍攝所感攝影師 饒登 攝制組—行5人驅車470多公里從西寧趕至瑪多縣,敹嗫h海拔4250米,自然環境惡劣,當地諺語素有“瑪多縣不住店”的說法,敹嗫h有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是此次拍攝的重要地點……
2012年9月27日,六集紀錄片《濕潤的文明》經過初審,基本完成了拍攝任務。當工作即將結束之時,那些曾經給《濕潤的文明》攝制組帶來極大困擾的問題,在如今看來,卻顯得不過如此;曾經以為節目制作完成后,我們會如何如何,但真正到紀錄片即將完成之時,我們卻似乎沒有了想象中的喜悅,而只剩下平靜的感覺。 紀錄片《濕潤的文明》的攝制時間,前后將近兩年。大致可分為策劃、撰稿、拍攝、后期四個階段。
國家林業局與中央新影集團再度合作,共同拍攝電視生態紀錄片《濕潤的文明》,旨在創作團隊站在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梳理濕地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過程中的文化脈絡,謳歌中國濕地保護和建設工作者的精神風貌,創作了一部蘊含史詩氣韻、時代華章的中國濕地文化鏡像。 《濕潤的文明》與《大漠長河》、《森林之歌》并稱為反映國家林業局“三大生態系統”推出的林業生態紀錄片三部曲,作為三部曲的完結篇,該片在創作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更是第一次以全景式的紀行手法多層面、多角度展現了我國濕地保護現狀,是一部兼具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力的扛鼎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