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人所知的錢學森——陳真 記得是在2006年夏天,美麗的哈爾濱,在中國文獻紀錄片的一個頒獎儀式上,當時的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廠長薛繼軍邀我參與《錢學森》一片的拍攝……
一次未曾謀面的紀錄——李向東 拍攝紀錄片《錢學森》前后三年多的日子里,最大的一個心愿就是能去探望一次錢老,親眼目睹一下這位傳奇人物的樣貌神態、舉止言談。然而,2009年10月31日早晨,錢老去世的消息傳來……
懷念錢學森——周文福 今天,北京出乎意料地下起了一場雪,似乎要蓋住昨天發生的一件大事,讓人們不再憂傷。昨天,2009年10月31日,早上,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去世了……
沒有結束——悼念錢學森——于磊 一位西裝革履的年輕人,睿智的面容掩藏不住少年老成的從容與淡定,他面帶微笑,頻頻與周圍的人握手、交談、點頭。這也許是目前為止,我們能夠看到的記錄這位科學家最早的影像資料……
總導演:薛繼軍、陳真 執行總導演:李向東 導演組:周文福、潘潘、于磊、 王星宇、丹格達、王慧、候小薇 總攝像:周紅鳴 攝 像:劉保軍、朱勁松、彭越 策 劃:許向陽、強勇、相振華 撰 稿:邱紅杰 資料編輯:李東江、蕭剛、馬京生 后期統籌:潘潘 制片人:李向東、嚴剛 監 制:王春法、賀天成、羅琴 總監制:鄧楠、王家勝、胡恩 出品人:薛繼軍 多媒體技術:馮磊、曲柏宇、汪樂 劇 務:王慶云 制片主任:蘇和平、李慶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中央電視臺聯合攝制
1911年12月,錢學森生于上海。當時的上海盡管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卻仍然籠罩在軍閥混戰的陰霾中。救國圖強是那個年代知識分子共同的人生理想,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也同樣如此。1913年,錢均夫攜全家來到北京。在父母的指導下,錢學森接觸到了當時在中國剛剛興起的近代教育……
錢學森和卡門很快就成為工作上的最佳搭檔。1939年,錢學森完成了博士論文研究,并以“卡門—錢近似方程”聲名鵲起。在此期間,他還加入了好友馬林納創建的火箭研究小組,試圖研制出一枚探空火箭。1942年,32歲的錢學森任教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開始涉足戰后美國飛機和火箭、導彈的發展規劃……
沖破層層阻撓,錢學森回到新中國。新中國的新氣象讓錢學森興奮不已。而當時中國的國情也給予了錢學森一展身手的機會。實際上,在得知錢學森即將回國之時,中科院就決定成立力學研究所,而力學所即是按照錢學森的思想建立的。1956年,錢學森的一份《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
中國要發展導彈、火箭,培養人才是當務之急。從五院成立之時,錢學森就給剛剛分配來的156名大學生講授“導彈概論”。與此同時,哈軍工院長陳賡大將也將頂梁柱任新民、莊逢甘等人送來協助錢學森。1960年,上海老港鎮成功發射了一枚探空火箭。然而,就在中國航天事業蹣跚起步時,蘇聯卻停止對華援助……
1965年,中央出臺“八年四彈”計劃。而此時錢學森的主要精力是解決“兩彈結合”試驗中的各種問題。這個時期,錢學森面臨的壓力是空前的,因中國條件所限,只能將導彈打到自己的國土上,因此,核彈試驗必須萬無一失,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設想。錢學森的另一個夢想是星際航行……
1991年,80歲的錢學森在家中迎接了闊別近半個世紀的加州理工學院校友弗蘭克馬伯。隨馬伯一同出現的還有錢學森遺留在美國的一紙袋手稿。在紙袋上,人們發現了一串用鉛筆寫著的英文單詞nothing is final,意思是科學無止境。這句話貫穿了錢學森的一生。晚年的錢學森依然關注著中國航天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