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都要面臨20至38天的沙塵天氣,由于沙塵暴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540億元。 除上海、臺灣、香港、澳門外,全國30個省區都有沙化土地分布。 土地荒漠化正在全國快速發展,中國近四億人口受到荒漠化困擾。 七集高清紀錄片《大漠長河》走進中國西北十余個省區,三路攝制組行程數萬公里,紀錄荒漠蒼涼的風景,尋找那些逝去的文明,探訪荒漠邊緣普通百姓與沙相伴的日常生活,通過地質、歷史、現實等諸多角度,探尋中國沙漠的成因,分析沙塵來源,展現沙漠化的危害,同時梳理中國60年來防沙治沙的歷史。
職員表 出 品 人 高 峰、禇利明、程 紅 總 策 劃 禇利明 總 監 制 程 紅、郭本敏 總 顧 問 劉 拓 制 片 人 王 燕、楊 波 總 導 演 王 燕 執行總導演 樊志遠 總 制 片 楊 波、彭繼平 分集導演 樊志遠、張 筠、張 瑋 助理導演 崔宇寧、劉穎穎 攝 像 趙一楠、竇 焱、趙布虹、殷鸝鳴、關爾嘉 、 李京川、殷 鵬、謝 勇 攝像助理 陶 然、裴 孟、鄂 雷、李朝陽、徐 濱、 趙 鶴、景 巖 航拍攝像 謝 勇 出 品 財政部、國家林業局、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
由國家林業局和中央新影集團聯合攝制的紀錄片《大漠長河》5月11日起在央視連續播出,紀錄片以每集30分鐘的容量,以時序為線索,選取七個不同的角度,通過一個個沙區人物的平實講述,雕刻中國“荒漠化”問題的危機,展現“人”與“沙”的博弈,呈現給觀眾極具視覺震撼力的大漠風情。紀錄片還嘗試在沙漠形成、沙漠治理等諸多方面進行科學普及式的講述,對中國防沙治沙的歷史過程進行了詳細梳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中國荒漠化防治歷史中的影像空白。 日前,該片總導演接受新影網獨家專訪,向您揭開令人期待的《大漠長河》……
中國廣袤的荒漠地貌如何形成?荒漠生態系統究竟脆弱到何種程度?快速發展的荒漠化怎樣淹沒了人類絢爛的文明?生活在荒漠地區的人如何面對日益嚴重的荒漠化問題? 攝制組深入內蒙古額濟納旗,紀錄三個土爾扈特蒙古族人的日常生活,探討荒漠的形成歷史,展現大漠胡楊的蒼涼往事。
當沙塵暴如雷鳴一般傾軋而來、當土地一點點干涸沙化、當風沙將房屋壓倒掩埋,那些生活在干旱地區的人們會如何怎樣面對?本片紀錄了新疆和田、甘肅敦煌和甘肅民勤三個地區、三個當地人的生活,通過他們平實的講述,展現中國日益迫切的沙漠化問題,也與他們共同領悟在荒漠中的堅守與無奈。
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怎樣踏上漫漫治沙路?新中國的科研人員如何在一次次失敗中尋找治理沙害的答案?被稱為“人類治沙史上奇跡”的包蘭鐵路怎樣克服重重困難,在騰格里沙漠中穿行? 那是一個斗志昂揚的激情年代,章古臺、沙坡頭,這些與荒漠化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地方,到處都有新中國第一代治沙人“向沙漠進軍”的印記。
在我國的荒漠化地區,治沙已經成為這些與沙為鄰的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們該如何與沙相處,又是怎樣根據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具體條件,創造出一系列成功的荒漠化防治技術與模式,走出一條防沙、治沙的艱辛之路。
荒漠化為何被稱為“地球的癌癥”?被列為全球十大環境與發展問題之首的荒漠化問題,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怎樣的威脅?制約全球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
從1994年的第一次荒漠化沙化土地普查,到2009年第四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監測,作為全球“荒漠化”最為嚴重國家之一的中國,面對著怎樣的壓力和挑戰?
盡管荒漠化治理已卓見成效,但干枯得沙棗樹、成片死亡的胡楊林,無疑是過往嚴重的荒漠化問題最直接的見證,它們提醒著人們,“綠色•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