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清政府海軍大臣載洵和協辦海軍大臣薩鎮冰赴歐美、日本考察。并在日本訂購了兩艘780噸級炮艦的合同,是謂“永翔”艦、“永豐”艦兩艦,而“永豐”艦就是后來的中山艦。 當1912年交船之時,中國的政局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者發動辛亥首義,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袁世凱不擇手段獲得了革命果實、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民國海軍上校李國圻、鄭貞能赴日接收“永翔”、“永豐”艦歸國。 從此,“永翔”、“永豐”艦加入中華民國海軍序列,升起了中華民國海軍軍旗!坝镭S”艦從此作為歷史見證者,走進人們的視野。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為孫中山先生的指定座艦,是擔任孫中山先生座艦時間最長的一艘軍艦,陪伴中山先生進行了艱苦曲折的護法戰爭。 然而,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后,就在孫中山重回廣東,主持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就任非常大總統再次揭橥護法旗幟,并開始部署北伐之時,陳炯明發動了叛亂,叛軍直逼廣東越秀樓下…… 百折不饒,愈挫愈奮。繼陳炯明被滇軍逐出廣州之后,1924年愛國將領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請孫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是,“中山”艦承載著希望遠航……
1926年,雖然孫中山生前倡導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依舊執行著,但是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和國民黨右翼掌控的孫文主義學會之間,斗爭一刻也沒有停息。正在蓬勃興起的以共產黨為代表的革命力量被蔣介石視為其實現政治野心的最大障礙。在北伐戰爭開始的前夜,他策動了一系列限制共產黨,限制蘇聯顧問、奪取領導權的活動。即“中山艦事件”。而中山艦事件之后,由于聯共中央方面的錯誤判斷,對蔣介石的武力行為進行了妥協處理。蔣介石的權力迅速膨脹,一手控制了國民黨、國民政府和國民革命軍大權。中山艦事件應該說是蔣介石對于蘇聯顧問,對于中共的一個打擊,也可以說他是蔣介石限共和反共的第一步。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挑起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就此爆發。同年8月13日,日軍開始對中國上海展開進攻,淞滬抗戰爆發。 1938年10月,日本陸軍已逼近武漢外圍,日軍航空兵團協同陸軍空襲武漢,10月24日,奉命赴金口執行任務的中山艦與日軍航空隊遭遇,經過激戰,中山艦中彈沉沒,血染金口。 以艦長薩師俊為首的中山艦官兵,在國家民族的危難之際挺身而出,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最頑強的戰斗,直至軍艦沉沒,表現出大無畏的戰斗精神和不屈不饒的民族氣節。
199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30周年的日子。這一天也是中山艦在江中沉沒了59年后,正式開始打撈。中山艦能否正式出水牽動著無數人的心。經過一系列的技術探摸1997年1月19日“中山”艦指揮臺右舷欄桿露出水面。2006年12月,“中山”艦博物館開工建造。2008年5月25日中山艦在博物館艦體陳列大廳準確落位,中山艦浴火重生。 “中山”艦的百年歷史、百年沉浮,承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屈辱沉痛、曲折跌宕的歷史。記錄著民族先烈不畏強暴、不屈不饒的英勇奮斗,也展示著21世紀中華民族和平統一、共同發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