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在山東發生了一次震驚全國的“蒜薹事件”,農民把一車車賣不掉的蒜苔堆到了縣政府大門口,并打傷了門衛。劉玉光為了躲避警察的盤問,連夜出走,無意中救了被拐賣的城市姑娘蕭霄跑到南方。在為生計的打拼中,劉玉光看到了把家鄉低價蔬菜運到城市販賣的商機……此時,劉玉光的女友彩云因家里的威逼,嫁給了同村的大能人曲一貴。劉玉光幾近崩潰,但是這個倔犟的山東漢子還是把個人的痛苦拋開,一心一意發展經商的事業,立志要改變農村貧困的生活面貌。同時,村里的趙半瓶、趙月、曲一貴、彩云等在村支書奎叔的支持下,也都開拓思路科技種田,想擺脫貧困的命運。歷經磨難劉玉光兄弟終于轉型成功致富并成立了大型運輸車隊。在非典和冰雪災害來臨的時刻,是他們給大都市送去了蔬菜,解了燃眉之急。最后劉玉光兄弟和蕭霄、趙半瓶、曲一貴、彩云等聯手把本村的農民帶上了致富的道路,劉玉光和蕭霄也終成眷屬。
故事跨度從1939年冬到1949年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司法制度早期誕生、發展的歷史縮影,是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年大慶和最高人民法院成立六十周年而創作拍攝的。
本劇主人公的原型叫馬錫五,曾任陜甘寧邊區政府專員、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新中國建立之初,擔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他在擔任庭長期間,改變舊衙門官老爺式的審判作風,走群眾路線、以調解為主,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擁護,老百姓親切的稱他為“馬青天”。他方便群眾訴訟的審判方式被稱為“馬錫五審判方式”。
毛主席在延安親筆給他題字“一刻也不要脫離群眾”。馬錫五的審判方式被西方人稱為“東方審判經驗”,對創建新中國司法制度產生過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