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筏工人在激流中
在福建林區,最使我們驚佩的是林海深處木筏工在激流中的英勇勞動。 在這些深山密林中,長滿了幾人合抱的香樟木,幾十米高的杉木、紅松等城市和工礦區需要的良材,但是要從這懸崖絕壁上把它運下山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叢山峽谷之間,奔流著無數的山泉小溪。運木工人就利用這溪澗山水,把一根根木材放進去,讓它們順流而下。沿溪幾十里在容易“卡”住的關口,都有人守崗,木材“卡”住了,就把它順直。待木材運到小河口時,再扎成一個個木筏,開始了驚險的遠航。 為了拍攝紀錄片《在激流中》,我們在筏上生活了非常有意義的十天。
1962年5月,范厚勤同志(左二)拍攝《在激流中》時生活在福建金溪木筏上
我們乘木筏從泰寧縣到順昌縣航行 在連續的險灘中,我們乘坐的木筏像游龍似地飛快閃過。勇士們熟練地駕駛著木筏,剛穿過一個險灘,前面又是一個險灘。我們的攝影機應接不暇,搶了一個好鏡頭,又是一個好鏡頭,真是好景不斷。巨浪撲上木筏,把緊張劃槳的筏工淹沒半身,他們就潛游在水下操作。木筏顛簸激蕩,立在筏上拍電影很難站穩,幾次摔倒下來。但看到筏工英勇頑強堅持戰斗,我們也就信心陡增,堅持拍攝。 在拍完一連串過險灘的鏡頭后,我們緊接著拍木筏過隧洞的鏡頭。因為水電站的大壩把河流攔腰斬斷,河水被逼流經五百多米長的隧洞,洞徑窄小而彎曲。我們想隨同木筏穿洞拍攝,有的同志曾一再勸阻我們,怕我們被木筏甩下來;而且洞內伸手不見五指,兇猛咆哮的洪流撞擊巖石,震耳欲聾,心臟不好的人會受驚暈倒。但是我們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決定隨筏穿洞,作這十幾分鐘的難得旅行。 我們攜帶著輕便的攝影器材,跪在木筏中央。因為洞徑小,從水面到巖頂只有 剛進河,洪水咆哮的回聲,如雷貫耳。洞內陰森,冷風刺面徹骨,剛才在洞外還熱得擦汗,一下子冷得打哆嗦,像從煉鋼爐前一下吹到冷藏庫里一樣。木筏在洞里一拐彎,霎時間天昏地暗,比在黑房里還要南北不分。我們在一陣緊張的拍攝工作后,在墨黑中摸索著跪轉相反方向,準備拍攝木筏出洞情況。 這時,遠遠地出現一星亮光,漸近漸大,我們攝影機的馬達又運轉起來。筏前工向我們做了預先約好表示緊急情況的手勢。原來他根據洞內水流和水聲,判斷今天出洞的水勢是很大的,要我們加緊防范。果然不錯,從取景框里可以看見洞外水浪撞擊,濺起像云霧似的水氣,白茫茫一片。我緊緊握住攝影機,瞄準洞口,顧不上考慮其他問題了。一瞬間,陡然亮了起來,洞口水流像瀑布一樣傾瀉直下,然后疊成三折,翻滾成三個連續洪峰。木筏急劇沖下來,取景框里但見天翻地覆,山河劇烈搖晃,我也不知道拍了些什么畫面。惡浪滔天的三峰過后,終年守護在洞外的急救船上的安全工,看見我們這幾個稀客,笑向我們招手時,我們才發現攝影機和大家的衣服都已經濕透了。 過了這最后難關,在風平浪靜的江面上仰望兩岸,艷麗的百花叢生,百鳥齊鳴,運木工人們引吭高歌,歌聲在峽谷里不斷回響,應和著潺潺泉水聲,真是一首美妙的大自然合唱。沒有多久,大批的木材就勝利地運到了交通沿線的集材場。 寫于 本文作者:時任中央新影攝影師
第1/1頁
視頻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