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歷史艱難地緩慢前行。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中國民族工業得到發展的機會,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策源地,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2月中國作為戰勝國赴法參加巴黎和會。 1919年4月30日,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拿中國主權作為交易,山東問題被寫入《對德和約》: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利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回北京,舉國上下為之憤怒。 1919年5月4日,為抗議巴黎和會的無理決定,北京學生3000人在天安門示威游行。 1919年5月5日,北京愛國學生實行總罷課,表示強烈抗議,運動很快波及到天津、上海、武漢、長沙、廣州……整個中國沸騰起來了! 1919年6月3日北洋軍閥派出軍警大肆逮捕學生,激起全國抗議。上海工人舉行政治大罷工。 五•四運動迅速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政治運動,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走上歷史舞臺。 1920年8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并推舉陳獨秀為黨的總書記。10月,李大釗在北京成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之后,在長沙、武漢、濟南、廣州以及留日、留法留學生中先后都組建起了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出席會議的十三人代表著五十多位黨員,由此中國革命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