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7日,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正式成立。她是中國唯一一家生產和制作新聞紀錄電影的專業廠,其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的延安電影團;她以紀錄影片的方式全方位地記錄著共和國發展的歷史進程。
1949年成立的北京電影制片廠是一個綜合性制片廠,新聞紀錄片是其中的一部分。隨著黨和國家對新聞紀錄電影的要求越來越高,任務越來越多,因此成立專門的新聞制片廠非常必要。1952年4月政務院131次會議后,中央新影籌建工作開始。
1953年的12月,一場大雪把北京裝點得銀莊素裹、分外妖嬈。窗外白雪襯著寂靜,室內的新影創作人員齊聚一堂、心情激動,這是中央新影建廠后召開的第一次創作會議。這是一次意義非凡的會議,它將關系到中央新影今后的……
新影成立后接待的第一位重要國際友人就是國際著名的紀錄電影大師伊文思。伊文思對中央新影的情感不僅來源于延安電影團的感情,更深含著一份紀錄電影工作者之間同志般的共同追求。
新聞紀錄片能像報紙一樣及時迅速上映,那還是從一九五五年《五一節》開始的。為保證影片能在五月二日上映,必須贏得時間,工作之前領導上召開了攝制人員會議,進行了戰斗前的思想動員……
八寶山烈士公墓中矗立著一座高高的紀念碑,紀念碑的正面有周總理親筆題詞,背面有11位烈士的姓名和簡歷,碑文寫道:“為和平、獨立和自由的事業而光榮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新影廠選派擔當重任的之一攝影師郝鳳格同志,當時年僅28歲……
這是一張攝影師精心地保存了半個世紀之久珍貴的照片。那是1958年8月,中國科學院組織了七個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隊,分七路向祁連山進軍,去揭開冰川的秘密。新影攝影師隨隊一同前往。
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對新聞紀錄電影和新興的電視事業的發展非常關心,希望新影同電視臺早日合并起來,一方面充實剛剛建立的電視事業,同時也為新聞紀錄電影的前途開辟道路。這張照片就是周總理在談兩個單位合并事情。
歷史是一條沒有止境的長路,而每個人都要在這條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跡。作為西藏和平解放后第一代藏族攝影師,他們在西藏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的深深的印跡,他們不僅忠實、客觀地紀錄了西藏自治區幾十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西藏歷史的見證人。
太陽升起有一竹竿高時,只見一架直升機降落在東汪村邊的田野上。螺旋槳還在不停地旋轉之中,一位長者身穿著黑呢子大衣走下飛機,迎著曙光飛機螺旋槳的光影一閃一閃地落在總理高大的身軀上,我手持攝影機迅速奔上前去,拍下這獨具風采的鏡頭。
1963年冬到1964年春,周總理訪問歐亞非14國,是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作為隨行的電影攝影師參加這一工作,我感到莫大的幸福。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在周總理訪問的72天里,攝影機從來沒有一天的休息。
工作中最使我銘刻在心的是一次在飛機上聆聽周總理的親切教誨。他對我們說:“當個攝影記者要不怕吃苦受累,要思路敏捷,手疾眼快,一旦發現好的東西就要拍下來。你們要把攝影機經常帶在身邊,像戰士帶著武器一樣,時刻準備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情況!
1953年中央新影成立,正是社會主義建設如火如荼、蓬勃發展時期,我們的編導攝影奮戰在各條戰線上,見證了偉大的土地改革,第一輛汽車的誕生,中國石油大會戰,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外交地位的日益提升……這一幕幕驚人的變化,攝影師都一一收入鏡頭,載入史冊。瀏覽我們的《紀錄片庫》,可以帶您重溫那紅紅火火的激情年代。